关于尽快打通日间手术“最后一公里”的建议
|
农工党南京市委 当前,常规的就诊流程是患者在经门诊医师诊断后,明确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在办理完住院手续后,以住院的身份开始做各项检查,这样一来,一个简单的手术,可能需要5-7天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现医疗技术价值的往往就是一天左右的时间,而术前检查及术后康复过程都大大消耗了患者的宝贵时间,增加了治疗的繁琐程度,有限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也大打折扣,加重了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不良就医体验,挤占了有限的医疗资源空间。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白内障、肠息肉切除等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基本上都能在一天内完成手术,患者手术后经短暂观察和恢复,在24小时或者48小时内即可出院,这种短、平、快的医疗服务被称之为“日间手术”。“日间手术”不仅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医院病床周转率,而且还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但目前日间手术在推行的过程中却因为术前门诊检查医保不认可等原因而受到重重阻碍,为此建议: 一、建立健全日间手术流程。各医院要为日间手术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人力与物力的支持,建立日间手术中心,统一管理患者,统筹调配医疗资源,对于手术后的患者要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应开展日间手术绿色通道,推动“手术在医院、康复在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的形成。 1、构建上下联通的诊疗体系,首先应明确建立由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中心组成紧密型的医疗联合体。通过职责分工,各司其职的分级诊疗体系将患者手术过程中的整体环节,分散于精准合作的分级诊疗的组织中,从而使各个环节的行医效果更加契合其自身的战略定位,发挥医疗资源的协同效应 2、针对日间手术从门诊检查排期,到手术、术后观察、康复出院,只需要24-28小时的特点,将头、尾两个环节通过搭建规范化的分级诊疗体系分别转移至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分级诊疗网络化平台实现病人门诊检查在医疗联合体内的二级医院的门诊采集操作,同时二级医疗机构将检查的影像、标本等检查结果传输至三级医院的日间手术检查平台上,以便三级医院及时组织医生查看、分析、出具及推送术前检查报告。同时,病人手术排期也由社区卫生中心的家庭签约医生通过分级诊疗网络平台上报手术需求,等待排期响应。三级医院通过统计区域内的医疗联合体的日间手术的量化和时间,统筹规划一定时间内的日间手术的合理台次。 3、在病人实施完手术后的第二天,通过分级诊疗网络平台将术后需要住院康复疗养的病人根据病情需要转至二级医院康复病房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病床,并及时在分级诊疗网络平台上传输病人的电子病历、手术病程情况、病人康复所需监测的主要指标及术后注意事项,方便基层医疗机构及时衔接病人的术后护理与康复的全过程。 二、积极引导改变传统就医观念。老百姓因为门诊检查医保不报销而对于日间手术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觉得门诊不报增加了自己的负担。其实不然,同样的手术,如果采取即做即走的日间手术模式,缩短床位使用时间,避免住院期间的其他消费,例如白内障手术,采取日间手术相比普通手术费用可少2000元左右。建议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多渠道开展宣传,引导患者转变就医观念,理解、接受、配合日间手术。 三、打通住院门诊支付通道。目前医保报销分住院和门诊两个系统,两者互不交叉,但是日间手术同时涉及两个报销系统,建议人社、物价等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将患者门诊检查、准备及术后康复的相关费用纳入住院报销范围,打通推进日间手术模式的“最后一公里”。在确定病人医疗保险费用自付的比例时,要倾斜于提高这部分病人的实际报销比例。提高百姓选择日间手术的积极性。 |
![]() |
上一篇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提升全民健康幸福指数 |
![]() |
下一篇 关于加强我市公立二级医疗机构产科建设的建议 |
你是本站的第 | 位访问者 |